微信红包危机,又一次“狼来了”?

类别:行业集锦| 来源: | 发布时间: 2015-08-20 11:34:30 | 点赞(3)

微信红包会不会像以前很多外挂泛滥的网络游戏一样,最终被玩坏走向死亡

微信红包是2014年1月27日推出的一款应用,经过腾讯的不断完善升级,现在已经被广大微信用户接受。但你知道它经历了或者正在经历着“狼来了”的危机吗?

“狼”来了

继红包应用推出之后,对于深谙国内互联网发展环境的网民来说,他们已经在呼喊着投机利器——红包外挂的到来。而且部分人甚至预言:微信红包外挂的到来,定会做死微信红包。


不久,微信红包外挂果然出现。其功能也果真能秒杀一切红包,从此装上此插件的人就像铺了渔网的渔夫,每天定时打开红包收网体现即可。

这些投机取巧的欢呼声,让那些还在用手指猛戳红包的用户感到十分不安,他们认为:在中国的互联网环境中,国人喜好投机取巧所催生出的外挂插件已经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而且,如果某款外挂能够确实帮助你解决某些问题,带来便利,应该抱着接受的态度。但是,人们真正担心的关键问题是,微信红包会不会像以前很多外挂泛滥的网络游戏一样,最终被玩坏走向死亡,最终一个红包也没得玩。


然而,如今的你仍然在感受发红包带来的心痛或快感,以及抢红包的欣喜和失望。这表明,微信红包外挂这头狼在各种规范手段以及腾讯的技术屏障下,并没有破坏微信红包这个生态,他们的担心并没有演变成真。这仅仅是一个“狼来了”的故事,用户和腾讯也不再相信外挂能对红包带来致命的影响。

又一匹“狼”?

7月31日,央行推出《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却引来大量网民的吐槽。其原因是在这份管理办法意见稿中,对于网络支付业务过程中个人账户身份证明的要求十分繁杂严苛,直接影响到用户对网络支付的使用体验。


这难道是又一匹“狼”?

虽然此项政策针对的是整个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的行业,但作为移动网络支付的微信红包,也会深受影响。

《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规定,网络支付用户在开设网上账户时,如需要成为综合类支付账户(支付账户余额可以用于消费、转账以及购买投资理财产品或服务),需要用五种以及五种以上合法安全的外部渠道来验证身份;如想成为消费类支付账户(支付账户余额仅可用于消费以及转账至客户本人同名银行账户),需要通过三个(含)以上、五个以下合法安全的外部渠道对身份进行验证。

由此看出,如果之后想要用微信红包,必须满足综合类账户的要求。换句话说,如果该政策实施,微信红包用户必须提供五个以及五个以上的合法安全外部渠道对自己的账户身份进行验证。


所谓的合法安全外部渠道,据内部人士透露,指的是公安、税务、工商、银行、教育机构、居委会等能证明你身份的机构。而目前微信支付仅仅用到了公安机构(身份证实名制)和银行机构(银行卡绑定)两种方式验证身份。

所以,如果这个政策得到通过,对微信红包来说,貌似真的是一匹狼。


未来你只需要上传你的文凭、纳税证明、户口本扫描件、护照等材料,或者居委会开具的身份证明、工商局开具的相关账户证明等。经过五种机构开具的身份材料验证后,你就可以发红包了。

果真如此,还有多少人愿意使用微信红包?这样的用户体验势必会下降,而且在使用过程中相关支付应用的可开发性将会受到很大限制,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用户数量的急剧下降以及支付相关流量的大量流失。


至于央行为何做出如此行动,主要可能是希望减少资金沉淀在第三方支付机构。为什么要减少第三方支付机构对资金的把控,这里不做分析。

该政策是否会最终得到实施,或者最终以什么样的形式实施,都是难以预知的情况。趁着红包还能任性发,大家就多抢多发吧,顺便给道长也来几个红包,说不定就是一种纪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