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网络里,你可以不死……{am114.cn}广宣红娘

类别:行业集锦| 来源: | 发布时间: 2015-09-01 17:48:37 | 点赞(3)

一个硬币总有两面。在一个网络里,你可以不死,也可以无为

这个事有意思。


几个月前,一颇有影响力的微信公众号发了篇很敏感的文章。这个号被封停。该作者就另开新号,继续发文。那几天,很多人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和微博里推荐这个新号,转载其新文章。老号的订户陆续开始关注新号。也就是一周左右,新号的文章阅读量逼近两万,到了之前老号1/2的水平。直白一点说,一个被封停的号在一周内就穿着马甲复活了。

这个作者的老号随即被恢复了,于是,他又回到老号。但若假设老号不被恢复,持续经营新号。完全可以预见,再经过几周的扩散、几篇文章的传播,这个新号可以把绝大部分老订户都召唤回来。

这个真人真事说明一点。在一个网络里,你可以不死。

若在传统年代,一家报纸被封停,难有借尸还魂的事发生。第一很难有新的刊号,第二重建渠道的成本很大,第三需要很长时间找到并且告诉老读者们,我在这里。但在一个社交网络里,借尸还魂基本是定数。我们所处的世界竟发生如此颠覆的变化。变化的本质来自于网络的能力。在朋友圈、群、微博等等人际链条里,信息和信任能快速传播,病毒式传播。每个支持你的人都毫不费力的站出来振臂一呼,就像蚂蚁雄兵,他们很快会把本属于你的人际链条重新接通。

为什么在一个网络里你可以不死。这个网络越丰满,你越可能不死。你在一个网络里的存活或者说价值,是来自于信息、信任、营养的不断的交互。你的老身体毁灭了,这些固有的交互渠道可以惯性的为你输送信息、信任、营养,你可以马上再生出新的身体。前提是,不要隔太久。当人们把你淡忘了,当你的交互渠道对你输送而得不到反馈、逐步习惯不再输送时,你就难再复活了。在一个网络里重生的关键,是第一时间重建身体,对交互渠道发出召唤。

两年前微博上发生一件类似的事。一个叫作业本的帐号被禁言。然后李开复开始帮他发言。方式是,李开复每一条带有L的微博,都是作业本在说话,作业本借李开复的帐号说话。你看,作业本在本质上并没被禁言。而且还极可能他会因此获得更多的注意力和粉丝。假设作业本不是被禁言而是被封停,他另开一个新号叫作业本重生,那李开复这些有几千万粉丝的帐号的转发,以及作业本原来那500万粉丝的转发,相信这个重生之号会在几天之内满血复活。

作业本或者李开复的微博,或者某某的微信公众号,不只是一个媒体,而已经成为一个网络。他们个体的变化,会即时的引发关联节点的变化。这些变化会反作用力于初始的那个变化,促成其恢复原貌。

这一套网络节点之间的互助、共振、共生的机制,可能,也可以被用来解释生物体上某些部分的再生。

一个硬币总有两面。上面这一段算是一面,那相反的一面是什么。

在一个网络里,你可以不死,也可以无为。

这来自孕峰的个人体验。每当行业里或者社会上发生一个事件,作为一个记者和一个旁观者,我都会有相应的思考。比如,如何评判这个事,如何获取进一步的关键信息。无论在当时我自认为见解如何独特,即使我保持沉默,几天后,总会有其他人说出与我类似的独特见解。在一段很长时间里的反复试验,我认识到一个规律,我从来没有独特的见解,总会有其他人拥有与我类似的见解,他们总会说出来,起到类似的传播效果。

我曾想,若不站出来驳斥一个偏见,那一些人会受此蒙蔽,我能否忍受这个结局,能否担起一份责任。但真相是,我只是杞人忧天而已。一般情况下,总会有人站出来驳斥一个偏见。之前一位出色的主流财经作家间或发表了三个有偏颇的观点,我担心没人愿意一针见血的纠正他。几天内,三个作者在自己公众号上分别驳斥了那三个观点。他们不是职业的媒体人,而是大学老师和创业者。他们代表那些在一个网络里不断增多的枢纽性的节点。这样的节点越多,网络就越平衡,越不依赖某一个节点。也就是去中心化。

我们都有一颗大脑,貌似它在独立运转,只长在我的头上,不与别人的身体相连。可这具大脑只是一个接收器和放大器而已。它依赖于外部的信息和营养的供给以及交互。它根本不是一个独立的思考器。这个地球人若只剩下一个人,它会思考些什么呢。尤其当移动社交网络控制了我们的生活,我们曾经要每天几十次打开微博,现在几十次打开微信。微博和微信以及其上的信息的交互,以及基于交互产生的进化,才是真正的大脑。我们每个人的物理的大脑只是它的一个神经元。

我们不停接受并发出信息,促成整体大脑的运作。整体大脑形成的新的信息,会在某些合适的个体的神经元上投射出来。我们的大脑里在某个时点貌似出现了一个新观点,我们觉得这是自我思考而产生,本质上它可能只是一次对来自母体的接收。母体也在随时向其他人的大脑发送类似的信息。作为一个网络,她天生是共同进化的,是平衡的。

在一个网络里,你并不独特。在一个网络里,你可以不死。这两者就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这两面可以给出同一个观念,那就是,你可以保持坦然的心态,清净平和。你既可以平和的无为,因为你并不独特,你也可以平和的作为,因为你可以不死。世界不会因你而停止转动,也不会抛弃你,它准备随时让你再生。

这是我从今天的科技现实以及社会经历里得到的体验。巧的是,这个体验真的非常接近于传统文化以及哲学的主张。

有句话叫“一花一世界”。老师是这样解释的。一朵花来自于一颗种子,她埋在泥土里,吸收泥土的营养,蚯蚓们帮她松土。万物皆归于尘土,人死也归于泥土,泥土里有万物的营养。当种子冒出头,她接受阳光的照耀,雨水的浇灌,经历白天的灿烂和黑夜的静寂,蜜蜂和风帮她传粉。所有这些帮助花朵盛开的元素,都有其各自的来历,都有很多相应的养育她们的元素。一朵花的盛开,归根结底是整个世界的集体的作用。你看见一朵花,就同时看见了泥土、太阳、雨水、风、蜜蜂、甚至是一个欣赏她的人。缺乏任何一种,都不会有一朵花的美丽。

一朵花如是,一个人又何尝不如是。万物本自一体。

{am114.cn}企业宣传片、移动广告、户外广告、品牌策划推广、广告媒介、广告发布平台、商标设计制作、网页制作……